講座心得 居家營養

[講座心得]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2025台東池上年會

居家長照, 在宅醫療, 台東, 池上, 在宅醫療學會, 居家醫療, 居家, 長照2.0, 營養師, CB01

3月初從日本回來,對居家、長照與樂齡產生更多想法,同時也開始思考「台灣」的風格是什麼呢?

 

過了沒多久,就從33營養師那裡知道4月有台灣的在宅醫療年會,立刻手刀報名,期待能認識更多台灣style的居家長照。

論壇一、嚴長壽先生「教育應該不一樣,醫療也可以?」

年會的第一個論壇,是由嚴長壽先生進行的短講,他提到花東地區的優勢在於幾乎沒有工業發展,因此天然環境與原住民文化得以保留完整,他強調未來的三個核心議題是「青年就業」、「未來教育」與「老年照護」,並探討如何吸引年輕人回鄉發展,提出了包括當代藝術、運動休閒、綠能建築、部落文化、國際餐旅及國際人才等七大發展方向。

論壇二、吉村學教授「醫學教育應該不一樣,如果栽培偏鄉醫生?」

接著,來自宮崎縣的吉村學教授分享了「醫學教育在偏鄉」的演講,整場演講內容豐富精彩,但我的注意力一直在他戴的頭套(笑)。

吉村教授提到,日本的地域醫療除了醫事人員外,還涵蓋當地居民及行政人員,這與目前花東偏鄉醫療的現況相似,作為一名來自台北的醫療從業者,我深感都會區需要加強這方面。

吉村教授在宮崎縣推動在地醫學教育的努力,不僅使當地醫學系學生更願意留在家鄉,也透過實習讓學生真實體驗偏鄉醫療的挑戰與意義,學生的實習與我們以往所知很不一樣,他們在完成看診後會被「丟在」病人家中,直至兩小時後才接回,這種沈浸式的接觸方式讓他們更能親自感受醫療的本質。

偏鄉的醫事人員,不僅僅是治療疾病,當病人家中遇到水電問題,他們會協助聯繫水電行,甚至陪伴病人完成他們生命中最後的願望,吉村教授的演講讓我深切體會到他對家鄉與醫學教育的認真與熱情。

身為醫事人員,言之有物不如身體力行。我認為真正的醫療精神在於將書本知識轉化為現實實踐,用心感受,身體力行,我想才是醫療的真諦吧!

Day2

第二天上午在池上舉行的另一場精彩講座,主題是「往診的今昔,繼往開來在後山」。

第一位醫師是來自山林診所的林正忠醫師。

他分享在台東海端鄉與蘭嶼的工作經驗,反覆強調尊重與理解當地原住民的文化、風俗、生活習慣與飲食,他認為只有透過人文關懷,才能有效推廣西醫觀念,儘管偏鄉不僅有人力及藥物短缺的問題,但他也分享了處理被龜殼花咬傷的病患時,東部衛生所才有的血清,以及面對農藥中毒病患,即時提供解毒劑的經驗,這兩段故事讓我們既驚訝又無奈。

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,林院長認為「從醫,不怨天,不尤人」,此外,他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哲學:「挫折感在年輕時就用完了,成也是敗,敗也是成,歡喜最重要,重點是享受過程」,這段話讓我很受用,很喜歡。

第二位醫師是來自台東東和外科診所的顏東順醫師。

顏醫師在台東建立了東部少有的外科診所,除了日常診所工作外,他也協助參與檢調的刑事調查工作,顏醫師提到,前陣子流感大流行,診所每月掛號數量破千個,顯示了醫療資源缺乏與第一線工作人員的極大壓力,顏醫師不僅處理診所及刑事調查工作,還提供到宅醫療服務,他分享了一位壓傷病患的個案,描述了在家清創及治療後使病患能夠外出的過程。

他提問:我們提供的是「把病治好」還是「把人治好」?

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病?真正的醫治又是什麼呢?

最後,來自東海岸的行動獸醫師曾文雄醫師登場。

「一位84歲白髮蒼蒼的獸醫師,開著一台老舊的醫療車,載著自製的醫療器材,到鄰近鄉鎮的家中為動物提供服務」,這段開頭讓我對這位戴著鴨舌帽,頭髮花白、臉上滿是圓潤笑容的曾醫師產生深刻印象,他風雨無阻地為東部的動物們提供醫療服務,雖然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到何時,但他會做到最後一刻,因為現實是沒有人願意來東部。

花東這片美麗的土地,有著優美的景觀、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與悠閒的生活步調,但由於交通不便,醫療資源有限,面對健保體系的問題,願意投入的人終究不多,當前執業的醫師逐漸年長,未來該如何發展呢?

有些事情,身為第一線長照居家服務人員的我們,哪些需要從現在開始做起?開心自己來參加這次年會,釋放壓力、充電的同時,也刺激我更多思考。

下一篇,繼續跟大家分享這次年會的另一個亮點,食樂支援之介護食

你也許會喜歡

無留言

發表迴響